前言
這一系列文章主要源是我在初學漢語音韻時的筆記,皆屬入門内容,寫成文章時會稍加整理、編輯。才疏學淺,還請各位多多指摘。
古無舌上
古無舌上是清音韻學傢錢大昕提出的一個理論,大致就是說,上古漢語語音中不存在舌上音。換句話説,上古漢語中無“知”、“撤”、“澄”三母。一般的,我們認爲舌上音其實就是今天所説的舌面前音。那麽這四母的字當時是怎么讀的呢?答案很簡單,除去舌上音,舌音就只剩下舌頭音——即按“端”、“透”、“定”三母讀。這個推論是比較有力的,而且隨著時間推移,越來越多的顯明這個觀點正確的證據也逐漸湧現。由於篇幅有限,就不詳細講解論證的方法了,關於錢大昕證明方法和一些詳細的證據,還請期待我不一定坑出來的後續文章。説到論據,通假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,這裏簡單的舉一個例子。《漢書》載“填國家。撫百姓。給餉餽。不絶糧道。吾不如蕭何。”,其中“填”通“鎮”。當然,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。此外,一些聲訓材料、諧音字都直接或間接的支持了這一論點。這個理論在考察現代字音中,有很大的作用。
娘日歸泥
這是近代的學者章炳麟提出的理論,大致就是說上古音中沒有“娘”、“日”二母,都應歸為“泥”母。上文中,可以看到錢大昕已經指出古無“知”、“撤”、“澄”三母,但是對“娘”、“日”二母卻沒有詳細説明。而章炳麟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完善,他不僅指出舌上音的“娘”母應歸舌頭音的“泥”母,還發現了“日”母也是如此。(“古音有舌頭泥紐,其後別支,則舌上有娘紐,半舌半齒有日紐。於古皆泥紐也。”《國故論衡‧上‧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》章太炎)比如“如”、“汝”等字的聲母皆爲“女”。而在《詩經‧魏風‧碩鼠》“碩鼠碩鼠,無食我黍。三歲貫女,莫我肯顧。”中也有“女”通“汝”的情況。凡例不少,就不在此一一列出了。
參考資料
- 董同龢. 漢語音韻學[M]. 中華書局:董同龢, 2001.
- 王力. 汉语音韵学[M]. 中华书局:王力, 2014.
- Wikipedia. 娘日归泥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8%98%E6%97%A5%E6%AD%B8%E6%B3%A5)[Z]. Wikipedia: Wikipedia,2017.
评论